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2-06-02 09:09:47

赵晓军、李莉:科学绿色植保,助力双碳行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到总排放量的16%-17%,主要在种植、养殖、加工等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种植业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化肥、农药、农膜、灌溉等方面。2006-2015年,山西省种植业投入农药逐年上涨,从每年2.30万吨升至3.10万吨,相应的因使用农药产生的碳排放量也由2006年的11.35万吨增至2015年的15.30万吨,增长量为3.37%。因此立足科学植保、绿色植保和生态植保,围绕“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构建绿色农业的生态循环体系,对我省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双碳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从完善病虫害的监测预测工作、坚持综合防治和加强生物农药研发、提升科学施药技术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完善病虫害的监测预测工作

近年来我省主要种植作物和特色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症状复杂、规律变化大,防控难度逐渐增高,农药需求量增大,及时、准确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发生程度是采取防治措施的基础。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可以系统监测各作物中病虫害的发生,通过观测数据源的不断丰富,理论上初步明确影响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各种机理、机制,实现对作物病虫害数据信息及时准确的获取,达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防治、合理施药的目的,最终实现在最佳防治时期用药,减少基于农药使用而产生的碳排放量,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坚持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是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合理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虫害控制在不足以产生危害的水平,确保人畜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农业防治方面可以选择抗逆性强的优良作物品种、适当调整播栽期、改进耕作措施、实行轮作换茬等科学栽培管理方式,物理防治上可以使用灯光诱杀和性诱剂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即使是使用化学防治,也可以通过掌握最佳适期施药、选择安全有效种类、轮换交替用药、合理混配用药以及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来达到“绿色”、“环保”的效果。同时,科研工作者适时将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宣传,定期科普农业知识、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提高种植者对农业生态发展的关注程度,让人们意识到综合防治的重要性,并积极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

三、加强生物农药研发

综合防治还包括采用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来进行病虫害防治。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和植物源农药等,多为低毒或微毒,对人畜安全,易分解。截至2021年4月,我国登记的生物农药种类有108个,其中微生物农药47个,生物化学农药35个,植物源农药26个。为加大生物农药的登记力度,农业农村部2020年9月印发了《关于推荐实施农药登记审批绿色通道管理措施的通知》(农农(农药)[2020]78号),为生物农药的登记制定了绿色通道措施。植物保护科研工作者也应加大研发力度,通过筛选形成生物农药产品,并积极推广和使用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四、提高科学施药技术

我国农药年平均施用量约30万吨,但农药有效利用率仅为38.8%,大量的农药在施用过程中漂移、流失,导致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同时对环境和农产品造成极大污染。植物保护科研工作者应重点围绕农药减施的理论基础、产品装备、技术研发、培训示范等环节,力求在基础理论方面阐明化学农药在我省种植体系的残留特征、影响因素及流失规律,在研制方面研发农药高效使用新剂型和新技术,结合区域生态特征和作物种植制度,筛选优化作物体系中农药减施的关键技术,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等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力争推动技术创新,依靠精准施药和提高利用率减少农药施用量。


供稿人:赵晓军 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研究员

李莉 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副研究员


相关稿件:
[字体:  ]  [关闭窗口]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