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1-08-23 17:34:40

柴宝峰:挖掘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助力实现“3060”双碳目标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更是对国内的动员令,意味着我国在持续为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做出贡献的基础上,按下了减碳的加速键。

说起碳减排,多年来,人们将主要精力放在高碳行业的压减、改造和提升上,比如压减煤炭消费总量,淘汰钢铁、水泥、建材等产能,能源转型和打造低碳产业上,而对于碳汇的关注度较少。实际上,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上,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其中80%以上的贡献来自天然林。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2018年中国科学院“碳成项”研究成果显示,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2.01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是固碳主体,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容纳入了“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基于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固碳作为碳汇的主体,将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也是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地区。近年来通过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搭起了三晋大地的生态骨架,其中森林面积由2.06万km2增加到3.21万km2,全省森林覆盖率从工程实施之初的13.29%增加到20.50%。天然草地面积达到4.55万km2,林草覆盖率达49.57%。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和森林蓄积量的提升,我省的森林碳汇量必将逐步提高,从而有效助力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但是在充分肯定现有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应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基于此,本文根据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一)我省现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不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高

现状:山西省就地形地貌而言,山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2.29%,陡坡地面积占17.43%,极陡坡地面积占7.7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全省荒漠和裸露地面积为544.56 km2,均分布于中低海拔区域。45.41%的荒漠与裸露地分布在山地,37.88%分布在平原,9.96%分布在丘陵,6.75%分布在台地。这些土地的造林成本较高,而且不适宜乔木和灌木的生长,尤其在我省干旱和半干旱丘陵沟壑区和风沙区,即便通过一些促进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或不计成本的造林方式,在这些区域形成一些人工林,但随着林龄的增长,耗水量迅速增加,形成地下土壤干层,人工林碳汇能力和生产力急剧下降,最终形成目前的“小老树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

建议和举措:在黄土高原植被建设过程中务必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充分考虑植被的碳汇功能,统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水土保持功能,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大面积边际土地,筛选并栽培低耗水、高固碳能力、木质纤维素品质优良的原料植物品种,在退化土地生态恢复的同时达到生产生物质原料的目的,还有利于碳固定和退化土地生态恢复。主要举措包括:1. 建议国土部门全面掌握我省土地资源和类型,厘清宜林地和宜草地的面积,科学制定我省植被建设过程中的任务考核指标,建议以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覆盖度”为指标,取代片面的“森林覆盖度”考核指标;2. 对非宜林地,不可进行高大乔木的造林;对已经造成的人工林,以提高碳汇为中心,进行后期的抚育管理。在成林过程中适当间伐,补植低耗水耐贫瘠的灌木或草本;3. 对我省西北部和北部大量分布的刺槐林和杨树林的碳汇功能进行科学评估,制定科学的抚育和改造方案,在保证生态功能和水土保持功能的前提下,提高森林的碳汇功能;4. 我省地貌类型复杂,土地斑块化严重,存在大量的边际土地,还有大量的河流湿地。在边际土地种植草本植物,发展牧业;在河流湿地种植能源、高品质纤维原料植物。筛选并栽培低耗水、高固碳能力、木质纤维素品质优良的原料植物品种,作为生物质基原材料,用于生产各类高档纤维产品,延长碳循环周期,形成新的“碳封存”方式;5. 培育现有的和引进先进的高性能纤维制造技术和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的生物基产业。回收原料植物,生产高附加值绿色产品。不仅可以增强区域植被的碳汇能力,提高水土保持效益,而且可以提高山区群众收入,促进绿色低碳生活和生产方式。

(二)企业参与碳汇的渠道不畅和能力不足

现状:我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市场尚不够健全,进入碳市场的林草类碳汇项目较少。国家发改委批准备案的林业碳汇项目,适用于我省的项目类型主要是乔灌碳汇造林、乔木森林经营、非煤矿区生态修复。根据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公布的林业碳汇项目名录,我省尚无此类项目。在我省实施的各类生态修复项目中,仍然存在政策和融资机制方面的问题,减排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

建议和举措:1. 健全和优化我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市场,增加进入碳市场的碳汇植被建设项目的供给;2. 对于纳入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企业,严格监管碳排放履约责任,一旦达到排放限额,要求企业利用来自碳汇减排项目进行抵消超额排放,作为其经济发展空间的补充;3. 加大林业碳汇项目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企业碳汇项目执行的技术和能力,开发先进的碳汇技术和适度的政策调整,防止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导致的“碳逆转”;4. 鼓励企业购买林业碳汇,利用植被碳汇项目提升自身的环境形象,履行其在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5. 以碳市场为平台,积极探索林农+企业的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模式,实现林农与企业双赢。

 

供稿人:柴宝峰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 教授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主任
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观测站 负责人

相关稿件:
[字体:  ]  [关闭窗口]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