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 山西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评价与监督处 发布日期: 2009-01-09 01:37:06

我省“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解读

我省“十一五”规划2006年开始实施,目前中期评估报告已经做出,从中可以看出,规划实施两年多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出快中趋好、协调推进、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特点主要表现在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我省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突出标志是:2005年到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4179.5亿元增加到5733.4亿元,工业增加值由2117.7亿元增加到2682.02亿元,财政总收入由757.9亿元增长到12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859.4亿元增加到2927.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401.2亿元增加到1914.0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55.5亿美元增加到115.7亿美元。

报告同时显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之所以全面大幅增长,与我省利用外资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大有关系。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我省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到今年6月底,全省累计利用外资达23.9亿美元,比预期规划目标多出11.1亿美元。另一方面,随着传统产业新型化快速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指数已上升到44.98%。另据统计,2007年,全省传统产业新型化水平达到43.52%,比2005年提高15.44个百分点;新兴产业规模化稳步发展,新兴支柱产业逐渐形成,新兴产业规模化水平已达到38.42%,比2005年提高13.3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特色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民生建设力度明显加大。

报告显示:首批109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95%以上已经形成明显的主导产业,4000个重点推进村各项建设任务进展顺利,全省共新增脱贫人数40万;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化水平从2005年的42.11%上升到2007年的44.03%;2006年和2007年,我省万元GDP能耗分别比上年下降1.97%和4.52%,而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2007年与2005年相比,则分别下降了8.6%和3.3%;“五大惠民工程”则使农村全面实现免费教育,县乡医院、卫生院建设改造得到有力支持,并在全省范围内提高了6项社会保障标准。

总体超进度7项未完成

我省“十一五”规划一共确定44项指标,到2007年累计实现程度达到55.9%,超过平均进度要求15.9个百分点。其中,37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规划确定的进度要求,并有9项已全面完成。但7项未完成。

7项未达到进度要求的指标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7项指标未达到进度要求,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我省长期过度依赖煤炭、原材料等产业,服务业、高新技术等领域基础比较薄弱;二是由于复杂的市场因素导致,特别是过去两年国际国内能源、原材料、粮食价格大幅上扬,对我省第三产业、高新技术、节能降耗、物价控制等领域目标的实现影响巨大;三是指标值偏高。

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中期评估报告指出,从“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看,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突然变化,今年我省经济发展出现明显困难。今年前三季度,全省GDP增长11.6%,增速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也回落2个百分点。今年1-10月,全省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增幅同比回落8.5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同期最低增速。

二是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前两年规划节能目标为总节能任务的33.6%,实际只完成19.8%。减排方面主要问题是二氧化硫和COD减排任务完成不平衡,COD减排压力较大,到2007年底仅完成规划任务的22.32%。

三是服务业比重提升缓慢。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2007年为34.9%,比2005年低1.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2个百分点。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十一五”前两年全省投资年均增长25.3%,虽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但仅排在中部六省第5位。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幅从9月份开始回落,1-10月增长27%,增幅比全国低0.2个百分点,位居中部六省倒数第一。

五是安全形势严峻。今年以来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目前,我省各类事故隐患较多,全省煤矿越界开采、非法无证尾矿、交通超员超载等现象还比较严重。

报告指出,为适应发展环境的变化,积极推进我省“三个发展”,今后需采取以下一些对策,即: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更加注重安全生产,促进安全发展;更加注重民生建设,促进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动力。

本报记者刘宇

 

相关稿件:
[字体:  ]  [关闭窗口]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