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16-08-04 17:13:13

山西省科技厅驻汾西精准扶贫工作创新推进扶贫新模式

2016年以来,省科技厅不但承接去年的扶贫工作作风,而且积极贯彻落实全省脱贫攻坚推进大会精神,对负责帮扶的汾西县5个村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头等大事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全面安排结对帮扶、产业脱贫之策,积极探索科技精准扶贫新模式,努力打造精准扶贫、科技扶贫、美丽乡村“三位一体”的扶贫示范村。

从上而下准抓细抓。省科技厅从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机制创新、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加大力度、强化对扶贫村的支持。张金旺厅长多次主持召开厅党组会、办公会、专题会和现场调研会、座谈会,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省脱贫攻坚大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上来。3月11日,张金旺厅长在汾西县亲自组织了“精准脱贫攻坚暨科技扶贫工作会议”,深入研究、全面安排结对帮扶、产业脱贫之策。包村厅班子成员15次带队入村入户,实地调查研究,现场解决问题。组织精干力量,对5个村827户贫困户进行了入户全覆盖调查,精准识别贫困户,分类摸清脱贫需求,并建档立卡,建立产业精准脱贫台账。

在深入调研、找准贫困根源的基础上,为5个村分别量身定做了精准脱贫五年实施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制定了蜜蜂、食用菌、玉露香梨、扁桃、黄粉虫、苦荞等6个脱贫产业实施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完成了5个村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其中,蜜蜂和食用菌为主打产业,其余4个产业为辅助产业,在不计入贫困户原有收入、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产业发展,于2018年实现初步脱贫,2019年实现稳定脱贫。

六大产业循序推进。1、食用菌产业:组织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服务团队为汾西县惠泽菌业科技发展基地和汾西县食用菌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制定了建设方案,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汾西县惠泽菌业科技发展基地主要规划了标准化的菌种生产,包括拌料室、装袋(瓶)室、灭菌室、冷却室、无菌净化接种室、发菌室等,菌种生产能力达到满足10万平方米的栽培规模,不但满足了全县双孢菇发展的需求,还可以辐射带动周边贫困山区的发展;汾西县食用菌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规划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发酵料隧道方案,建设规模为一期发酵隧道4条、二期发酵隧道2条、干料仓库1间、半地下砖混水罐1个以及硬化料场等,年产发酵料达到5000吨,满足全县双孢菇产业发展的需求。2、蜜蜂产业:为打造完整的蜜蜂养殖产业链,组织山西省本草蜜蜂研究院,2016年4月在汾西县建成一个集种蜂繁育、种蜂发放、技术培训、技术技能现场演示、操作实践、蜂产品检验、蜂产品回收的综合服务基地,现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3、玉露香梨产业:由专业合作社具体组织实施,统一购种、统一病虫防治、统一生产管理、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实现五统一,减少生产成本,控制生产风险,提升生产效率,并在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指导下,完成管理、农技等各种培训500人次。4、扁桃产业:省农科院申晋山、邹波、何勇等专家积极参与扁桃产业建设。邹波抓住扁桃树不同发育阶段开展了多次高靶标鼠害防治试验和培训指导,申晋山开展花期授粉昆虫调研和花期蜂箱迁移蜜蜂授粉技术指导,何勇除在调研过程中带领大家补栽了500余株扁桃树、新考察200亩可栽地外,还对邢家要乡的盈村基地、武家岭基地、刘家山基地、大吉利基地等扁桃基地负责人和扁桃栽种爱好者进行技术关键环节指导和培训,累计共培训10多次涉及4个乡镇600余人次,培养乡土人才18人,指导基地面积达2000余亩。5、黄粉虫产业:在圪台头、和平两村启动7户养殖示范户,由山西农大潘登奎、张天宝教授为产业指导,从基础设施配备到幼虫收购全程负责,预计9月初养殖户就可以迎来养殖以来第一次收获,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养殖脱贫。6、苦荞产业:年初,山西龙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到湖南、四川、云南等多地考察,筛选了黑丰一号、云荞2号等多个品种,已经通过多品种分区种植,挑选出了产量高的品种,正在后加楼等地进行100亩试种,旨在挑选出适合全县大面积种植推广的品种。

扶贫路上齐行并进。茶房村实施了1100亩玉露香梨园提质增效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配套设施,达到了高标准密植园水平,建设了2000平方米食用菌房,正筹建食用菌菇房3000平方米;大吉利村为每个贫困户发放1箱蜜蜂,为52名2016年精准脱贫的贫困人口每人发放了208箱蜜蜂,扁桃提质增效管护1000余亩;圪台头村为40名2016年精准脱贫的贫困人口每人发放了160箱蜜蜂,启动黄粉虫养殖4户,为2户贫困户发放3000香菇菌棒,同时新修机耕路12公里,复垦撂荒地500余亩;和平村新增食用菌种植面积5000平方米,筹备食用菌菇房面积近1万平方米,启动黄粉虫养殖3户;后加楼村栽植玉露香梨610亩,为21名贫困户发放蜜蜂84箱,同时,新修机耕路9.5公里,栽植双季槐树100余亩,核桃树300余亩,筹建出栏100头育肥养猪场1座。

截至目前,5个村共脱贫1152人,贫困人口总数由帮扶前的2652人减少到1500人。其中,茶房村脱贫170人;大吉利村脱贫174人;圪台头村脱贫218人;后加楼村脱贫222人;和平村脱贫368人。

设计布局不遗余力。1、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帮扶工作采取领导包村,工作队驻村,厅系统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办法,保证每个村都有一名包村厅领导带队帮扶,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包村厅领导和厅驻村工作队是所结对贫困村的帮扶责任人,厅机关和直属各单位党员、干部是所结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2016年4月份,贫困户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完成后,厅里又重新确定了每个贫困户的结对帮扶责任人,并为贫困户制定发放了结对帮扶信息卡。2、加强顶层设计:在深入调研、找准“穷根”的基础上,为5个村分别量身定做了精准脱贫五年实施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制定了食用菌、玉露香梨、扁桃、蜜蜂、黄粉虫、苦荞等6个产业实施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完成了5个村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3、精准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对所帮扶的827户贫困户进行入户调查,对剩余长期在外41户贫困户进行了电话调查,形成了覆盖全部贫困户,涵盖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类型、贫困户发展意向及脱贫诉求等内容的第一手资料。4、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充分发挥联系科技专家广泛的优势,聘请了玉露香梨、扁桃、食用菌、养蜂、黄粉虫、苦荞六支专家技术服务团队,争取了40名各领域“三区”专家包村到户,指导产业体系建设,对各产业项目提供完整生产周期的技术示范、跟踪服务和技能培训,编制了产业技术规程,实地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病虫害等各类问题,让农户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先进、实用的生产技能。

扶贫工作创新前进。1、因地因人制宜选择扶贫产业:5个村生态环境好,蜜源植被、食用菌资源丰富,发展蜜蜂和食用菌等产业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6大扶贫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相对不高,比较适合5个村劳动人口的现状。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食用菌、扁桃、玉露香梨等3个产业经过省科技厅近两年的扶持、试验,已具备大规模发展条件,为发展蜜蜂产业提供了资源;而蜜蜂产业几乎不占用土地,又能通过蜜蜂授粉提高果树的坐果率和果实品质;食用菌和黄粉虫产业可充分消化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树叶等废弃资源,从而形成产业的循环发展。3、大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建立产业项目+科技专家+龙头公司+村委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由省科技厅帮助引进产业项目,帮助联系专家提供技术支撑,支持龙头公司发展;由龙头公司负责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村委会负责各环节的组织协调;贫困户负责产品的种植、养殖,通过提供产品、劳务或占股、分红等方式获得收入,实现脱贫。 (临汾市科技局)

  

  

  

相关稿件:
[字体:  ]  [关闭窗口]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