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_20220711160848.png

中国气象局园区科普基地建设指导意见

2022-05-24

气办发〔2021〕8号


经过多年建设,中国气象局园区科普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已建立中国气象科技展馆综合科普展示平台,以及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分别建立的不同专题、形式多样的科普展示平台。2020年12月,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及系列专题科普展区(以下简称园区“1+N”科普平台)首批获得中国气象局和科技部联合命名的国家气象科普基地称号。为进一步做好园区“1+N”科普平台建设,做到统筹资源、科学布局、协调联动、共建共享,促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气象科普和文化工作要求,按照《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部署,紧紧围绕新发展阶段气象工作战略定位,以园区“1+N”科普平台建设为抓手,统筹优质资源、优化展示布局、完善联动机制,形成气象科技创新、业务应用和文化传承一体化展示新样板,以点带面,为全国气象科普基地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引领。

(二)发展目标。到2022年,初步建成覆盖园区核心科普展区、具有较高设计水平和较好展示效果的“1+N”科普平台,实现职责明晰、功能互补、运行顺畅、开放有序目标。到2025年,建设成为展示完整、服务精细、管理科学、水平先进的现代化、专业性科普基地,进入国家科普基地前列。

(三)基本原则。

—— 高点定位,系统谋划。瞄准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促进气象科学文化传承定位,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园区“1+N”科普平台功能。

—— 统筹推进,科学布局。坚持务实节俭的原则,加强统筹、合理布局。各展区职责清晰、各有侧重,既做到重点突出、又体现整体效果。

—— 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在园区“1+N”科普平台建设基础上,加强园区环境营造和文化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加快推进实施。

—— 协调联动、共建共享。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既要树立全局思维,又注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进行自主设计,展示各自功能和特色水平,加强共建共享,促进交流合作。

二、明确园区“1+N”科普平台功能定位和总体布局

打造高质量园区“1+N”科普平台是气象部门做好精细服务的重要抓手,加快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传承优良传统的重要载体和展示行业形象的重要窗口。其中,“1”为中国气象科技展馆,综合展示气象发展历程、党领导下的气象事业发展成就、气象科学和文化等;“N”为多个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根据自身特色,建立、完善的科普展示空间,从不同侧重点展示气象科技、业务、服务和文化发展。主要展区如下:

(一)中国气象科技展馆。位于气象科技大楼一楼。作为综合性科普展馆,通过现代化展示手段,全方位展示气象发展历程,重点展示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气象事业关心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成就、服务成效和气象精神。不断丰富馆藏展品,加大开放合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宣传科普中心负责)

(二)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展区。包括气象中心一楼大厅、中央气象台会商室和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突出展示数值预报等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全球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展示“世界气象中心”和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重要地位和能力水平。(气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负责)

(三)气象信息和气候展区。包括气候中心大楼一楼大厅和“天镜”系统等。通过“超算”、“天镜”系统、珍贵档案等展示气象信息发展成就。通过典型气候带和气候态等内容展示,体现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科技支撑作用。(信息中心、气候中心负责)

(四)风云气象卫星展区。包括气象卫星运控室、空间天气与天文科普馆。以风云气象卫星和空间天气为主题,展示风云气象卫星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气象科技创新等方面进展和成效。(卫星中心负责)

(五)公众气象服务展区。包括华风一楼展厅和演播大厅。重点展示“中国天气”品牌的气象服务能力、服务产品。通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工作体验场景,让公众近距离感知气象工作,增强对气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华风集团负责)

(六)气象科技创新应用展区。位于气科院一楼大厅。展示气象科技发展史,重点展示气象领域重大科学试验和代表性科研成果,体现气象部门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宣传优秀气象科研人员,弘扬科学家精神。(气科院负责)

(七)华云气象观测科普展区。位于气象科技大楼前,通过展示传统人工气象观测和现代多要素自动观测,重点面向青少年等群体开展现场气象科普活动。数字化显示大屏实时显示气象数据及预警信息,增强了园区气象文化氛围。(华云集团负责)

(八)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外围延展区。位于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内。作为展馆的有效补充,与展馆构成有机整体。在重大时间节点,根据中国气象局重大展示需要设置不同主题的临时展览。(宣传科普中心负责)

园区各单位要参照既有专题科普展区建设思路,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设计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普展区,不断拓展园区“1+N”科普平台范围。

三、完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单位协同建设。各有关内设机构按照业务管理分工,对业务分管范围内单位的展示内容进行指导、把关。宣传科普中心牵头健全园区“1+N”科普平台协同机制,做好讲解员队伍建设、组织开放服务等工作。学会秘书处承担年度考核工作。相关直属单位履行建设运维本单位专题展区的主体责任,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措施,明确年度计划和实施进度,加快推进本单位科普平台建设完善。

(二)鼓励创新探索。各展区建设运维责任单位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各自为主,分担实施”的原则,找准定位、自主设计,充分体现各自功能和特色,既运用现代化手段,又提倡务实俭朴。鼓励多采用实物、模型等展示形式和可视化、互动性强的呈现方式,增强展示效果和吸引力。

(三)加强督促落实。办公室和科技司加强部署推进,强化指导检查,定期通报进度情况,有序推动园区“1+N”科普平台建设。要加强与各地气象部门及相关行业的交流合作,强化共建共享,形成统筹联动效应,带动全国气象科普基地发展。